九和制动5000平...
故城县九和制动元件有限公司2019年奠基的综合办...2020-10-01
今天我们站在汽车理论的基础上,进一步了解制动系统工作的理论支持,将尽量用个人的理解帮助大家去定性认识制动理论。
01 制动力来源
首先对车轮进行基本的受力分析,如下图,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地面制动力Fxb(真正给车辆提供减速度的外力)、制动器制动力矩Tμ(促进地面制动力产生的内力)。制动器制动力矩Tμ来源于轮缸液压力推动摩擦片压紧制动盘时的摩擦力,所以驾驶员可以通过制动踏板力来等效控制制动器制动力。
从微观上看,正是这个制动器制动力矩Tμ导致轮胎挤压变形,对地面产生一个向前的摩擦力,而地面就对车轮产生一个向后的反作用力,这个力就是地面制动力Fxb。所以可以看出,制动器制动力矩Tμ是地面制动力的来源。
驱动时的受力情况刚好相反,大家也可以脑补一下。
当地面附着足够时,地面制动力Fxb有
Fxb = Tμ / r
从上式看出,制动器制动力矩越大,地面制动力就越大。这显然是不成立的,这里忘记考虑了摩擦限制。
地面制动力Fxb虽然是因制动器制动力矩产生的反作用力,但其本质是一个摩擦力,逃脱不了摩擦力的局限性(不能无限增大),即
Fxb = μ * W
μ为摩擦系数(也叫路面附着系数),W为车轮载荷,所以载荷一定时,路面附着系数直接决定了地面制动力的上限。下图为不同路面的附着情况。
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认识一下车轮是如何抱死的。假如路面附着较小时,驾驶员猛踩刹车Tμ会非常大,这时由于Fxb受到μ*W的约束,导致Fxb<Tμ/r。对车轮进行运动分析有
Fxb * r – Tμ = I * dw/dt
所以车轮会一直减速至0达到稳态平衡,即车轮迅速抱死。
以上可以说明,制动器制动力矩Tμ是地面制动力的来源,但路面附着系数直接决定了地面制动力的上限。
02 制动稳定性
谈制动稳定性都绕不开下面这两种现象,路面附着系数与滑移率之间的关系。
1)纵向附着系数随着滑移率先增大后减小,一般在15%~20%左右有最大纵向附着系数,当车轮抱死时,纵向附着系数虽有降低,但依然能够提供较大的制动力。
另外,只要车辆在制动,车辆必然在滑移,不然就没有制动力,驱动也是类似。
2)侧向附着系数随着滑移率是逐渐减小,当车辆抱死时,侧向附着系数接近于0,即车辆失去地面侧向力,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。
制动稳定主要考虑车轮打滑失去侧向力之后的车辆运动状态,前后轴打滑后车辆的稳定状态有较大差异,下面具体分析。
前轮打滑时受力分析
前轴侧向力Fy1接近于0,车辆失去转向能力;后轴保持侧向力Fy2,且对车辆产生的力矩方向与车辆横摆方向相反,能有效阻止车辆转动,车辆保持直线行驶。
后轮打滑时受力分析。
后轴侧向力Fy2接近于0;前轴保持侧向力Fy1,且对车辆产生的力矩方向与车辆横摆方向相同,将加剧车辆转动,车辆将发生急剧的转动,非常危险。
车辆转向时,需要前后两轴一起提供侧向力及横摆力矩,维持转向稳定。当某一轴打滑就会失去该轴的侧向力,车辆只能靠另一轴维持侧向力,此时就会有失稳风险。
前轴打滑失去转向能力,后轴打滑失去稳定性。从制动稳定性上看,不希望前、后轴发生打滑,这一点主要靠ABS电控系统保证。另一方面,如果没有ABS,或者ABS失效了,我们也至少希望前轴先打滑,保证车辆稳定,这个就需要从制动力分配上解决了。
03 制动力分配
前、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比例,会影响制动时前后轮的抱死顺序,从而影响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和附着条件利用程度。如果前后轴可以同时抱死,就既能保证行驶稳定性,又能充分利用路面附着进行制动,是最理想的情况。
先认识一下I曲线:在各种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,要使前、后车轮同时抱死,前、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应满足的关系曲线。(具体推导过程可参考汽车理论专业书籍)。
I曲线的主要含义就是在不同路面下,按照这个前后轴制动力分配,均能实现前后轴同时抱死。但是实车上想做到这样变化的分配比例是很难的,而且I曲线的形状还与质心位置等密切相关,所以I曲线仅有理论指导制动力分配设计的意义,不具备实车可操作性。
一般,汽车都是按固定比例进行制动力分配的,前后轴制动力之比有
β = Fμ1 / Fμ2
当β先位于I曲线下方时,前轮会先抱死;当β先位于I曲线上方时,后轮会先抱死。所以一般设计β曲线,会使得在大部分附着下前轮先报死,保证制动稳定性;也会尽量靠近I曲线,充分利用地面附着。如下图。
以上,从制动力来源、制动稳定性、制动力分配三方面简要介绍了传统汽车制动理论,希望能增加大家对制动理论的了解或者感性的认识。
2020-10-01
2012-11-01
2022-02-12
2017-01-01
2022-05-06
2013-12-01
2020-05-20